《镜头中的诗画》正式出版

2018-07-16 17:54 来源:wwwbet36365net 责任编辑:李好

摄影家镜头中流出的诗画

  本网讯(记者 留言)一幅彩色画屏,记录着,宜昌“百里荒”的蓝天、白云、青山、绿坪、羊群。紧其后的是一段精美的描写二月踏青的词:“峡江二月春,东风转绿苹。静观桃李吐花蕊,梅香撩一城。春雨奏春歌,伊人夜难眠。待到晓风残月时,遍地踏青人”。这是7月中旬由三峡电子音相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时尚诗集、画册——《镜头中的诗画》中的一段截屏。

  《镜头中的诗画》是三峡日报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宜昌市摄影家刘俊平编著的一本诗画集。诗集汇集了刘俊平近三年来创作并发表在《前卫报》、《三峡日报》《中国三峡传媒网》的近158篇诗词、三百幅奇美的风光摄影作品。全书展示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倡导一种宁静、闲适、抒缓的生活方式,宣传“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生活,保护大自然。诗集由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熊焰少将写序。由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连俊义少将题写书名,全书21万字(含照片),由三峡电子影相出版社出版。该书将在宜昌最大最时尚的休闲读书屋“三峡书局”签名销售。

  读图时代,人们注重视觉享受,也需要心灵的慰籍。《镜头中的诗画》集诗画一身,景中有画,画中有诗,给当今文化人提供了一席丰美的视觉盛宴,同时配上一灌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

  具体到作品内容,中国著名老新闻工作者、原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熊焰少将在序中高度概括了三个特点:一是充满了对生活热爱。历经劫难,更知生活的美味,峡江的春雨,湖堤的杨柳,窗外的海棠都是他吟诗的主题,很有生活味。二是充满了对大自然挚爱。《愿将青丝变白发》,写的是一年一度,连续六年带领他的同事在三峡库区植树的故事,抒发了为绿化三峡,愿将青丝变白发的豪情。三是充满了对亲人和战友的深爱。《产房外的等待》,是写他在产房外等待女儿分娩外孙的艰难过程,其爱女之情甚切。《夜听蛙鸣》写的是与外孙暂时分别后,彻夜不眠的思念过程。《回望中原》写的是与武汉军区新闻班师生四十年后重逢生活片断,表达了战友重逢的喜悦和对老师、同学的眷恋。

  作者简介

  刘俊平,1959年5月生,湖北应城人。三峡日报社高级编辑、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从1978年2月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起,至今已有40年。先在部队任师团新闻干事,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编辑。1993年转业到三峡日报工作,先后担任记者部主任、都市副刊部主任、发行部主任、集团工会副主席。40年来,发表论文20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湖北日报》等公开刊物上发表新闻作品、摄影作品近千篇。发表采编的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3件,其中二等奖2件、三等奖1件;省部级新闻奖58次,一等奖13次。其中,湖北新闻一等奖2件,并两次获得湖北新闻奖好标题奖。

镜头外的色彩

——简评刘俊平的诗歌创作

  刘俊平,一个我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一个我再熟悉不过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与刘俊平同在原二十军五十八师炮团一起从事新闻工作。在经年的时间里,我们一起下基层采访,在同一间办公室写稿,不仅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也让我对刘俊平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我的印象中,刘俊平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特别勤奋的人。以至于后来,他果然把新闻工作做成了一辈子的舞台,一辈子的事业,而自诩为一匹新闻“老马”。不知从何时起,这匹“老马”却爱上了诗歌的写作,且老马识途,春风得意,得儿得儿地奔向他的“远方”,收获颇丰。

  没错,细读刘俊平的诗作,既有对生活的用心的品味,也有对人生抑扬顿挫的咏叹;既有对山水花鸟不舍的流连,更有对情亲友情的披肝沥胆的呼唤,读来令人动容,暖流四溢。在我看来,刘俊平诗创之路其实还并不是十分的宽广。也许正因为路尚狭窄,所以他沿着自己熟悉的小路走得更远。刘俊平的创作题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一,情感心曲。《产房里的等待》、《夜听蛙鸣》、《清明随感》等作把对女儿生产的担忧 ,对外孙暂别的思情,对离世双亲的哀思表述得其情切切,其意绵绵。《军魂还在》、《回望中原》等则把对军旅的回眸,对战友的聚首写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其二,山水之恋。可以说,对山水花卉的热爱是刘俊平诗创的主色调。作为一名记者,他不仅用镜头与山水聚焦,也用他的笔,用一颗颗铅字抒发着色彩之外的自然情怀。其中《登高望江》、《冬日咏梅》、《醉在春风里》等俱不失为写景之佳作。此外,刘俊平的诗作中也有不少篇幅洋溢着对生活充满灵性的感悟,令人掩卷顿首,必有所思。

  不得不说一下刘俊平在诗歌创作中一些手法上的探索。他的作品中,大部分是古体诗,其中又分为七言和五言。如《湖堤柳》、《梅花愁》等,字里行间都流淌着盈盈的古风,没有对古诗认真的研读和长期的艺术沉淀,是很难写出那种韵致的。除了五言、七言的律诗,刘俊平还擅长于写一种近乎于自创,介于现代诗与宋词之间的诗体,其特点是句式的排列,对仗,读来也有浓浓的汉赋或宋词的余韵。刘俊平的诗很质朴,不是梨花体,羊羔体,也不是朦胧体,更没有意识流,蒙太奇,唐风宋韵是他最基本的特质。当然,他的这种手法的运也也有其美中不足,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现代与古代两种语言风格,语言韵味的转换中有时显得过于突兀,少了风格上的一致与协调。如能加以改进,将是诗歌创作中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

  还想说一句。都说“诗言志”,“志”是什么?是作者的胸臆,理想。一首没有“志”的诗,她必然是没有灵魂的,是苍白的。“志”可以是直白的呼唤,可以是战斗的呐喊。但更多的时候,它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上的意象。可以说,“志”是诗的灵魂,而意象是灵魂的载体,也是诗歌魅力的源泉。刘俊平的诗,某些地方或许多了一些直白,少了一些意象。我期待着他不懈的努力,给我,也给所有喜欢他的读者更多的精彩。(王昌赋,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社》编辑,原荆州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爱好诗歌创作,曾出版个人诗集《寻找梦中的风景》)。

《镜头中的诗画》作品简介

  《镜头中的诗画》是三峡日报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刘俊平编著的一本诗画集。诗集由汇集了刘俊平近三年来创作并发表在《前卫报》、《三峡日报》《中国三峡传媒网》的近158篇诗词、三百幅奇美的风光摄影作品。全书展示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倡导一种宁静、闲适、抒缓的生活方式,宣传“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生活,保护大自然。诗集由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连俊义少将题写书名,由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熊焰少将写序。全书21万字(含照片),由三峡电子影相出版社出版。

写在前头

熊焰

  初夏,我在广州接到老部下、老战友刘俊平从湖北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他要出诗集,请我写个序。说实话,我极少答应此类事,在我的记忆中仅有过一次。这一次,俊平的为人以及他难忘的一段经历,让我无法推托,还是答应了。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刚刚实现军队干部院校化的武汉军区,一批在部队基层营团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优秀新闻骨干,由于无缘上军校,很多人面临退役的选择,部队也面临着大批“笔杆子”的流失。我那时担任武汉军区新闻处长,与宣传部分管新闻工作的副部长、军报老记者张凌霄将此情况向军区首长作了汇报,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专门划拨了25个干部指标,在信阳陆军学院设立了一个新闻培训班,面向全军区招考。经过层层选拔和考试,刘俊平有幸成为新闻班的一员,我也成了这批学员的教官(他们戏称我是校长兼老师)。

  特殊年代,特殊历史时期争取来的学习机会,同学们特别珍惜。当时新闻班有个训练课目叫“天天练”。学员们白天要完成体力消耗很大的军训课目,晚上就在饭堂和教室里“天天练” :一天写一段"小记实"、“小故事”或“人物特写”之类的文字。真是业精于勤啊,经过较长一段的“天天练”,这批学员的文字功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成为军区新闻战线的一支生力军,再后来,有的成了师团政委、报社社长,还有的成为共和国的将军。转业到地方的同学,多数成为各条战线上的精英。

  刘俊平同学也是这批学员中比较用功的一个。回部队后很快担任了师的新闻干事。他采写的一篇工作通讯《高价鸡蛋引出的一堂课》上了《解放军报》一版头条,后被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作为范文收入教材,他本人也被济南军区《前卫报》调入担任了一版编辑。天有不测之风云,正当俊平春风得意之时,一场大病,使他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夫人的精心照料下,身体逐渐恢复,但不得不脱下心爱的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即便如此,他不放弃对新闻工作的孜孜追求追求,写了很多精品力作,在家乡地市级报社奋斗至高级记者的岗位。

  看了俊平的诗作,我欣喜看到了当年武汉军区新闻班 “天天练”的奋斗精神在延续。具体到他的作品,我感觉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充满了对生活热爱。历经劫难,更知生活的美味,峡江的春雨,湖堤的杨柳,窗外的海棠都是他吟诗的主题,很有生活味。二是充满了对大自然挚爱。《愿将青丝变白发》,写的是一年一度,连续六年带领他的同事在三峡库区植树的故事,抒发了为绿化三峡,愿将青丝变白发的豪情。三是充满了对亲人和战友的深爱。《产房外的等待》,是写他在产房外等待女儿分娩外孙的艰难过程,其爱女之情甚切。《夜听蛙鸣》写的是与外孙暂时分别后,彻夜不眠的思念过程。《回望中原》写的是与武汉军区新闻班师生四十年后重逢生活片断,表达了战友重逢的喜悦和对老师、同学的眷恋。

  俊平同学长期做新闻工作,文字功底扎实,诗作主题突出,纪实性强,文风朴实。但作品文学性还有待加强,表达的形式还可拓宽。俊平是爱学习而又特别执着的人,我深信,有他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劲,有武汉军区新闻班“天天练”精神的强力支撑,俊平在诗词创作的路上一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高。(熊焰 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

热点专题
无障碍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