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谭家斌 王海洋 伍廉松 )23天,29名新“知青”,23门课,150名留守儿童,50次家访,580篇支教日志,2800余份宣传资料……这是长江大学阳光号列车今年7月7日再次驶入宜昌市兴山县水月寺中心学校留下的足迹。
镇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水月寺中心学校位于湖北省贫困县——兴山县东部的水月寺镇,学校三面环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近年来,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尽管学校每年都向当地教育局申报了新教师指标,但实际招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部分新进年轻教师甚至执教不到2年便辞职跳槽了,这样一来,学校师资队伍面临不小缺口。
为弥补农村教师资源不足的难题,也为了响应“扶贫先扶智”的号召,2016年起,长江大学阳光号列车连续两年驶入了水月寺镇中心学校。“通过支教活动,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长江大学驻兴山县水月寺镇扶贫工作队长张晓明老师说道。
这帮‘小知青’来了之后,不仅教他们文化课,还教他们如何在网络上查阅资料、购书、下载电影,孩子们特别高兴。每天早上6点多,这些身着橙色T恤衫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买完菜后,会站在校门口点名,迎接每一个学生的到来;中午,他们分组送离家较远的孩子们回家;傍晚,他们偶尔会上街,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小镇的居民早已熟悉了这样的场景,用当地一家超市服务员的话“他们是镇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孩子们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即使彼此不相同,能够与你分享,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爱因为在心中……”一楼的教室里传来了清脆的歌声,志愿者赵婷在教孩子们唱《爱,因为在心中》。歌还没有唱完,刚刚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孩子们都安静了下来,许多孩子还流下了眼泪。
“来这里学习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父母对他们而言可能是一个藏在内心的模糊背影”,阳光号列车负责人吴倩说,“他们真的太需要我们的关怀了。”
镇上教育资源稀缺,与外界接触较少,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志愿者们在来支教之前就为这群孩子们“量身定做”了一个月的教学计划:除了补习一些文化课,他们还安排了手工、舞蹈、体育、安全常识、传统礼仪等,用志愿者何嘉丽的话,“恨不得将自己的所学所能全部传授给镇里的孩子们。”
“自从这些大学生来了之后,孩子们都很开心,很多平时沉默少言的孩子现在也都和他们打成一片了,他们就像知心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水月寺中心学校陈敏校长对志愿者的付出高度赞扬。这一点,四年级的班主任、志愿者王静深有体会。几天前,她就被一个孩子感动了。那天上午刚上完语文课,正当王静收拾完课本准备回办公室时,一双小手搂住她的腰,小心翼翼又坚定无比。王静慢慢地转过身蹲下来问:“小朋友,怎么啦?”,这个10岁的小女孩说:“老师我想跟你一起玩,你可不可以以后都不要走。”那一瞬间,听着软糯的声音,看着她清澈的眼睛闪烁着期盼,王静感觉自己就像喝了一口蜜酒,治愈了所有的辛苦,剩下的只有真正的甜。这一天,她在日志中写道,“从这以后,每次看见可爱的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听见孩子们甜美的歌声,一切烦恼都销声匿迹”。
爱在传递中壮大
与很多支教队伍不一样,阳光号列车还专门安排了家访。刚开始,部分志愿者都不太理解,“就上一个月的课,还家访,这不是形式主义吗?”带着这些质疑,志愿者们踏上了家访之路。
在走访了19名贫困学生家庭之后,质疑的声音很快就不见了,不少志愿者们陷入了沉思。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看起来调皮的孩子,在家里却非常懂事。比如四年级学生罗开杰,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非常体谅奶奶的不易,每天回家都抢着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在另一个学生邹江林家里,志愿者何嘉丽找到了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原来,邹江林家里是低保户,一共有7口人,茶叶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父亲每月出去打零工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这样的环境里,邹江林却没有表现出一点自卑,他曾私下给志愿者说,他想走出大山。
这一刻,志愿者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家访的意义。志愿者虎哨林在日志里写到,“如果没有家访,我们能真正了解孩子多少?反观我们自己,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却经常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有时甚至会觉得他们很唠叨”。深受触动的志愿者们,在家访后都悄悄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据水月寺王鹏镇长介绍全镇正在以农业为主,工业(主要有磷矿、石材与水电)为产业支柱,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正快速发展。“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作为水月寺镇镇府组织委员张庭,他拼在基层,干在实处,用汗水播种着希望,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凝聚共识、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全镇面貌日新月异,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水月寺正在不断发展,水月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志愿者们深感个人的力量有限,要帮助这些孩子们,他们希望借助社会的力量。在他们的呼吁和号召下,“爱心接力”活动如春潮涌动,汇聚成了爱的洪流。2016年7月起,陆续有70多名爱心人士为贫困学生捐钱捐物。2016年12月,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不愿署名的年轻校友带着她的爱心团队就主动联系了阳光号列车。从那时起,他们就定向资助了水月寺镇5个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孩子,他们的承诺是“负责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同时每年至少来看一次这些上进的孩子们”。与此同时,23年前创立“阳光号列车”的首任会长李春安也专程来到学校,除了给孩子们授课,他也联系了一个孩子,并表示会继续跟踪、帮助这个可爱的小姑娘。
“播撒阳光、传递爱心”是阳光号列车的宗旨,一届又一届志愿者们正沿着这条阳光大道接力前行。